您现在的位置是: > 娱乐 >

武夷新语:国产剧“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2019-09-16 16:17娱乐 来源:福建日报

简介武夷新语 国产剧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昊 昊 近日,澎湃新闻网刊登谁该为国产注水剧买单?文化报道:八月霸屏档《长安十二时辰》在天宝三载正月十五日巳正之际,迎来了第48集大结局。众剧迷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长安反恐24小时之后,高呼史上最漫长的一天终于结...

  武夷新语

  国产剧“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昊 昊

  近日,澎湃新闻网刊登“谁该为国产注水剧买单?”文化报道:八月霸屏档——《长安十二时辰》在天宝三载正月十五日巳正之际,迎来了第48集大结局。众剧迷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长安反恐24小时”之后,高呼史上最漫长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48集《长安十二时辰》,已经是经过压缩的版本,而最初该剧长达60集。这再次引发观众网友对国产“注水剧”的吐槽。

  如今的国产剧观众,对于国产剧中各种“迷惑”剪辑可谓百毒不侵,《长安十二时辰》剧集中虽有一些“累赘冗余”,但观众网友还是给予了一些理解。有网友认为,《长安十二时辰》剧集长度可以配合剧的主题节奏进行适当缩减,增加一定的留白,对于剧的整体表现力具有锦上添花之效……

  的确,关于国产剧“注水”的问题由来已久,虽然观众网友屡屡吐槽一些国产剧尤其是国产古装剧“越拍越长”,但荧屏上长剧之风,似乎仍然盛行,比如,《延禧攻略》拍了70集,《如懿传》拍了87集,《芈月传》拍了81集,这些国产古装历史剧似乎都达到了“鸿篇巨制”的程度,“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这些古装长剧内容涉及王朝历史,情节结构枝蔓错综复杂,剧集似乎也是该有庞大规模。但是,有一些国产剧,为了增加剧集,却是越来越明目张胆“注水”操作。有文化媒体剖析这些国产“注水剧”的“大法”:内容不够,回忆来凑,频频闪回,插播“回忆”;拖慢对话节奏、重复台词、强凑剧情;拖长每一集开头“前情提要”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注水”,一集五六十分钟的剧情内容被稀释,对观众来说,只剩下二三十分钟的有效观看时间。为了直奔主题,尽快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众只得自行挤干“水分”,点击倍速播放。用“倍速”追剧,省去其间过程,尽可能快速地获得追剧剧情的结果,这恐怕是注水剧泛滥之下观众的无奈之举……

  国产剧为何越拍越长?长剧的口碑和收视率为何往往截然相反?人们在质疑目前荧屏上长剧之风泛滥的同时,不禁想到这些年来荧屏上电视剧播出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绝大多数经典国产电视剧并不长:1987年《便衣警察》12集,1990年《围城》10集,1991年《外来妹》10集,1994年《过把瘾》8集……即使2000年后播出的《亮剑》《士兵突击》《奋斗》《蜗居》《潜伏》等剧,最长也不过35集。但自2011年《甄嬛传》红透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这部76集电视剧始为荧屏刮起了长剧风。

  一部剧集制作,需投入高昂资本、成本,而演员片酬占比最高。国内版权收入和广告植入,是国产剧的主要盈利方式。大多播出平台按照“单集价格×集数”的方式购买影视产品。所以,制作者自然要拉长篇幅,多卖几集,以收回更多成本、获得更大利润。为吸引广告商,制作方还要给广告强行安排剧情。而剧集播出端借热度拉动收视率,则要对剧集进行“二次拉伸”……如此,多方利益之下,国产剧焉有不长之理?

  由此不难看出,如今国内电视剧的市场利益和商业诉求,才是国产剧“长风”泛滥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电视剧生产制作,类型化的特点越发突出,这样的工业文化产品可以及时地、畅通无阻地到达相同的接受对象那里。因为这种同类文化产品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并且利用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可以人为地制造快速变换时尚的渴望以求增长消费……当下众多“注水”剧,也正是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出炉的。

  电视剧的创作,本身是有其内在艺术规律乃至审美规则的,但如今,在商业利益面前,它们被市场的逻辑取代了,成为影视剧文化的“决定力量”,而当文化的力量、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的属性被消解,只剩下赤裸裸的商业文化特性后,制作者又怎能拍出受大众欢迎的优秀的国产剧呢?

  目前,长剧之风盛行,虽然有市场经济发展和观众影视文化审美现阶段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但电视剧要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则必须以“质量”“精品”取胜。如单纯地追求商业利益,指望通过“注水”拉长剧集求得利润最大化,观众则不会买账。电视剧制作还是应坚持走技术与艺术统一、娱乐和思想兼容、市场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的“精品”道路。

编辑:日尧 本文网址分享:http://www.zawww.cn/ent/2019/0916/3779.html

Tags:

标签云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199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