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旅游 >
老街旧巷话变迁—探访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建国路
2019-06-18 19:25旅游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简介历经70年的变迁,在建国路这条老街的身边,江滨路、锦昌路、60米大街等街道经过一番修葺,以全新的姿态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图为锦昌路今景 岩溪镇政府 供图 漳州新闻网记者采访建国路的老街坊 建国路全景 建国路这个名字是我起的,提起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建国...

历经70年的变迁,在建国路这条老街的“身边”,江滨路、锦昌路、60米大街等街道经过一番修葺,以全新的姿态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图为锦昌路今景 岩溪镇政府 供图

漳州新闻网记者采访建国路的老街坊

建国路全景
“建国路这个名字是我起的”,提起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建国路的起名经历,百岁老人叶松根记忆犹新,他跟我们复述起当时的场景:“给这条路起名是在1950年,我们一些人在商量要起个什么名字好,我当时是工商联主任,年纪也最大,后来我说我们新中国刚成立,要不就叫建国路吧,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好,这个名字能够表达我们那种喜悦激动的心情,于是这里就叫建国路,现在它都七十虚岁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新闻网开展“我叫‘建国’我来见证”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采访活动。6月4日,我们来到长泰县岩溪镇建国路,在百岁老人的讲解中,在街上不时传来的闽南语吆喝声里,在依稀可见的“岩溪粮食加工厂第三门市部”“岩溪税务所”等老招牌上,感受老街的沧桑历史。
漫步在建国路上,只见左右两边大多为红砖砌成的两层骑楼式楼房,楼上临街房间开设绿框大窗,楼下或为店面,或为居住人家纳凉泡茶聊天所在。
何为骑楼?骑楼其实是一种商住的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商铺,沿街前方作为店面,里间作为仓储和住所。这种建筑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方便顾客在烈日下、雨天中自由选购商品,从广东传来后,很快就风靡闽南。
据悉,1927年,长泰当地民众陆陆续续来到现今的岩溪建国路地段,盖骑楼,建街市,设楼面,这才有了这条历史老街。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特色之一,旧时每逢岩溪圩日,从安溪、枋洋、同安、龙海来的商贩都带着各地土特产汇集岩溪建国路古圩赶集,市面上人山人海,商贩们的叫卖声响彻云霄。
建国路的老住户叶阿忠对此印象深刻,“我在这住了六十几年了,从以前小时候到现在,我68岁了,1952年出生的。之前我父亲母亲、我爷爷、我曾祖母都住在这里。现在就是我、我儿子还有我孙子三代人住在这里。总的一共住过六代人了。我懂事的时候,这里很热闹,一到圩日,人山人海,卖菜的、卖东西的都在那棵榕树下的市场摆摊。”
时空变换,岁月轮转,旧时的赶圩日已经不复存在,建国路古旧的骑楼内的住户也日渐减少,原有占地两亩的市场早已荒芜。但是在建国路这条老街的“身边”,江滨路、锦昌路、60米大街等街道经过一番修葺,以全新的姿态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它们与古香古色的老街交相辉映,映射出了岩溪镇新旧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时代的变迁。
建国路市场内那两棵高大、苍翠的大榕树,以及树下爬满长青藤的六角凉亭,和连片篆刻着斑驳岁月印记的骑楼群,依旧驻守在老街上,静谧地陪伴着人们。不变的是建国路上住着的老街坊老邻居们,那不紧不慢的从容人生,历经岁月凝聚的深厚感情。
建国路食杂店的老板娘叶金花深有体会,“我1962年出生的,在这里已经住了58年了。从我妈那时候这家食杂店就开起来了,然后我嫁人了又回来继续开这个食杂店。以前我妈在门口摆了个小摊,后来我自己开店,生意越做越大。我觉得,如果你没有卖得比人家贵,人家就会一直来给你买东西,自然而然越卖越好,越来越有人买。每天晚上外面一二十位邻居在这边坐着,有时候买一些东西,吃啊喝啊都可以,这样子生意就算很好。”
不变的更是那历久弥新的爱国之情,采访的最后,百岁老人叶松根、食杂店老板娘叶金花对着镜头向祖国母亲深情诉说,“我是建国路的见证者,祝福祖国母亲七十华诞!”
资料档案:长泰岩溪建国路,位于长泰县岩溪镇旧镇区,从东南向北延伸,长约300余米。老街历史近百年,系1927年至1929年所建。老街上骑楼雄伟壮观,至今仍保存完整。
⊙记者 陈静 严洁 李立平 杨珺
通讯员 王文强 文/图
全媒体出击

长泰县岩溪镇建国路短视频

“建国路”抖音作品

微博

微信
编辑:日尧 本文网址分享:http://www.zawww.cn/travel/2019/0618/634.htmlTa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