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诏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闽诏网 > 旅游 >

春耕时节 在田野上播种梦想

2020-04-15 19:31旅游 来源:福建日报

简介在田野上播种梦想 本报全媒体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洪锦城 菜农在龙海市东园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摘蔬菜。本报记者白志强摄 许巡嵘(左一)正和伙伴们探讨百香果种植技术。洪锦城摄 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梦想。 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

  在田野上播种梦想

  本报全媒体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洪锦城

  菜农在龙海市东园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摘蔬菜。本报记者 白志强 摄

  许巡嵘(左一)正和伙伴们探讨百香果种植技术。  洪锦城 摄

  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梦想。

  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公务员、大学生,他们深入田野、躬行实践。

  他们传播农耕文化,因为他们懂技术、善经营,有能力让它变得更肥沃。

  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怎样种好地。”

  “我们传播农耕文化”

  许巡嵘的百香果园位于漳浦县南浦乡,此时满园百香果苗花开正艳。4月10日,许巡嵘正在这里为农户授课。

  在当地“新农人”眼里,“90后”的许巡嵘是接地气、懂种地的“年轻掌柜”。由他创立的自然农法分享课已经有5年的历史,全国各地5000多人次参加了学习培训。

  谈起成立农场的初衷,许巡嵘说,最初自己只是一个百香果销售商。采购水果时,他意外发现,农药化肥已经让土地严重退化,水果的味道十分寡淡。

  “为何不采用生态方式种植?我找到了泰国自然农法大师文龙拜师学艺,并将日本、韩国的自然农法和澳洲活力农耕融汇其中。”许巡嵘放弃年薪20万元的工作,从此走上有机种植的农业之路,一开始就从百香果做起。

  许巡嵘透露了种植秘诀,就是将村民丢弃的笋壳、次果、鱼肚等重新发酵成环保酵素供植物吸收,不仅保水保肥,而且保护了土壤益生菌的繁衍。普通地块的pH值通常在4以下,许巡嵘的地块pH值接近7,土壤健康有生命力。

  现在,许巡嵘拥有自然农法种植基地80亩。走进基地,你会发现蠕动的小蚯蚓,有时还得躲闪正在授粉的雄蜂。曾是设计师的许巡嵘为百香果设计了自然农法的有趣包装,页面中还会附上产地、生产方式与农人故事。这种销售模式让更多消费者接触、理解有机农业。

  邱晓聪是南浦乡龙岭村扶贫第一书记。如今,在许巡嵘的带动下,邱晓聪也当起了“新农人”,带领全村一起种百香果。许巡嵘还为贫困村民免费发放果苗,并签订合同回购他们的果子。

  “自然农法的名气打响后,订单非常多,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够。我把学习自然农法的朋友引进农场,打造成‘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在这里相互交流取经。”在许巡嵘看来,做农业像是一场修行,“新农人”必须日复一日用心传承农耕文化,才能让农民对事业更有自信和底气。

  “我们花心思研发瓜果苗木”

  作为培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戴培根与传统印象中“搞农业”的不太一样。帆布鞋、T恤,一脸书卷气,显得年轻而有活力,聊起瓜果苗木更是滔滔不绝。

  201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即将结束“三支一扶”基层工作的戴培根辗转反侧。进入事业单位,还是回乡创业?经过思想斗争,戴培根做出了回漳浦创业的决定。

  “以树葡萄为例,以前树葡萄一公斤数百元,价格高昂。这是因为树葡萄从苗木到结果,需要八九年时间。经过‘矮化’培育后,如今的树葡萄苗木1个月就能结果,且常年挂果,一公斤约76元。因为保质期长,耐储存,价格好,很受农户和商贩的喜爱。”戴培根下定决心从育苗木开始,种植精品水果。

  不过,育苗也不容易。苗木嫁接成功率不足一成,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一点点调整管理模式,找高校合作研发。教授们在实验室研发种子,我们在农田里种植、筛选。品种好的,反馈回去,再改良,变为成果。”戴培根说,好苗木可以带动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最终受益的是农户。不过,小企业如果自己掏钱搞研发,成本太高,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农田中是双赢。

  现在,戴培根先后拿下了树葡萄、神秘果、手指柠檬、芭乐等80个品种权证书。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镇的农民致富。其中,来自西非的神秘果能“瞬间改变味觉系统”,把酸味水果“改甜”,一面市就一炮打响,供不应求;无仔荔枝销售价每公斤高达100元,仅一棵树,农民年可增加收入1735元。

  “有人认为,农业没啥新意可挖。但我觉得,农业发展才刚刚开始。花心思研发苗木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目标是,做出100个以上的果树新品种,鼓励农民‘尝鲜’。”戴培根说,公司的业务以种苗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主,帮助农户种出来、卖出去。未来,他准备开拓线上平台,向全国发展。

  “我们帮助农民借力好政策

  “经过技术改良,这些土壤的特性更好了。”说着,郭伟鹏俯下身随手抓了一把黏糊糊的泥土,用手指轻轻揉散,深色的泥土松散而有弹性。

  从福建农林大学再到诏安县农业农村局、龙海市农业农村局,身为科技特派员的郭伟鹏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两年前,郭伟鹏投入龙海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即从基本农田里挑选合适的地块,规划水稻生产片区,进行高优高产的技术改造。“未来,倘若特殊情况下国家有较大粮食需求,我们可以从中灵活调整。” 讲起水稻生产,29岁的郭伟鹏眼里闪着光。

  闽南的气候条件、土壤性状都很适合种植水稻,然而,山多地少的现状却限制了它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规划水稻生产功能区?

  “按要求,水稻生产功能区连片地块不得低于50亩,但符合条件的地块不多。后来,我们把连片面积降至10亩以上,后期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五新技术推广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耕作条件,以点带面,慢慢形成集中优质地块。”郭伟鹏表示,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龙海市东园镇片区已逐渐形成规模化高标粮食作物区。

  每周,郭伟鹏都要下田采集数据和调查农情。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各产区粮食蔬菜品种、产量,农户生产供销情况等。

  “这些年,关于惠农方面的政策很多。我们就像一座桥梁,左边是农户实际情况,右边是政策信息。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架桥,我们能帮助农户灵活运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郭伟鹏说。

  郭伟鹏曾多次参与宣讲水稻种植保险。“这个险种每亩保费12元,政府承担80%,农民只需交2.4元,每亩的投保保额可达400元。”2019年年初降雨量大,多个乡镇内涝严重,马铃薯受灾面积达989.1亩。幸而龙海市投保马铃薯2031.7亩,每亩保额100元,全市共理赔98910元,把马铃薯种植户受损情况降到最低。

  “只要政策和技术运用到位,大家越干越有信心。”郭伟鹏表示,最近他和同事们正在向当地农户推广五金技术。

  传统农业很难让农民获得高收益,无论产量还是质量,蔬菜露地栽培远不如设施农业大棚栽培来得强,还有喷灌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机肥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农民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只要把政策运用好,农民就可以在生态和高效中寻求平衡,安心发展农业。”郭伟鹏说。

编辑:日尧 本文网址分享:http://www.zawww.cn/travel/2020/0415/6197.html

Tags:

闽诏网
    闽诏网
    闽诏网

标签云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199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