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旅游 >

乌山东麓喜乐多——云霄县棪树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秘

2019-07-22 19:31旅游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简介唐女士一行从厦门自驾来到棪树村,领略夏日枇杷园的风光。 山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民成老板,乡村成热土。 题记 盛夏,阵雨过后,乌山东麓的棪树村显得格外峻美清新,蝉鸣鸟叫声不绝于耳。站在村部门口的观景台上,举目欣赏千亩枇杷园,只见飘来的云雾像...

  唐女士一行从厦门自驾来到棪树村,领略夏日枇杷园的风光。

  山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民成老板,乡村成热土。

  ——题记

  盛夏,阵雨过后,乌山东麓的棪树村显得格外峻美清新,蝉鸣鸟叫声不绝于耳。站在村部门口的观景台上,举目欣赏千亩枇杷园,只见飘来的云雾像千军万马跃过山腰,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是革命老区村,过去在百姓口中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游”等殊荣纷至沓来,棪树村成为云霄县“文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棪树村蹲点采访,探秘穷乡僻壤是如何涅槃重生、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因地制宜,种下“金丸子”

  ——1200多亩枇杷,年产超120万公斤,产值可达1500万元

  采访车顺着蜿蜒的水泥路向棪树村靠近时,连绵不绝的“翠绿碧波”顿时映入眼帘,正在抽枝长梢的枇杷树株株昂首挺拔,给人以无限希望。

  在革命年代,棪树村是乌山革命根据地的重点乡村之一,棪树村村民在党的带领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云霄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偏远的区位条件限制了棪树村的发展,村民生活长期处在贫困线上。“村里基本上是山坡田地,有的连铁耙子都过不了,早季水稻尚能收成,晚季要是遇上寒流,就只能收些瘪谷了。”今年92岁的老红军吴水松告诉记者,“老一辈棪树人拼死拼活地干,还是填不饱肚子,要靠年轻人外出打工买米养家。一户人家一年顶多卖一头猪,卖肉的钱多数被赊欠。”

  棪树村先后尝试种过柿子、柑橘、金枣、麻竹等经济作物,但由于技术缺乏、信息落后,都没有给村民带来好收益。上个世纪80年代,吴元明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心里一直想着怎么带领乡亲们“靠山吃山”,走出贫困。

  1997年,已经调任半岭村任职的吴元明,联合棪树村4名村干部,毅然承包下村里的十几亩地,试种枇杷新品“早钟六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虽然2000多株果苗是乡政府免费提供的,但吴元明等人租地种枇杷的行为,在村民眼里简直是“疯狂”之举。

  “如果失败了,我们几个人都可能倾家荡产;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带着全村一起富起来。”谈起当初的决定,吴元明坦言,“简直是顶着天大的压力啊!”

  护苗、锄草、施肥、除虫……吴元明带着大家长期蹲在果园里,平时到乡里开会或参加培训,就邀请技术员来村里现场指导,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1999年,“早钟六号”挂果收成啦!春节前夕,这种口味清甜的枇杷一斤能卖到50元,其他时段也能卖20多元。

  村民们看到“早钟六号”种植成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开始跟种。30株、50株、100株……尝到甜头的村民,枇杷越种越多。现在,全村1200多亩枇杷,95%以上是“早钟六号”,年产超120万公斤,产值可达1500万元。

  合力攻坚,甩掉“穷帽子”

  ——政府当主力,民间出大力,20户60人贫困户全部脱贫

  经过十几年的大量种植,棪树村很快成为“中国枇杷之乡”——云霄县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然而,因地理位置劣势,村民只有种植枇杷和外出打工等收入来源,全村经济总体还是落后。2014年,棪树村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0人。

  “如何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云霄县委书记王金狮向记者介绍脱贫攻坚工作时目光炯然。棪树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主导、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记者一行走进棪树村枇杷生态观光园,只见1.2公里的观光木栈道犹如巨龙盘卧在枇杷林海之上,蔚为壮观。“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修建了观光园,这条栈道不仅是一条致富路,更是一条连心路。”陪同采访的村支书吴高武一句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修建枇杷生态观光园要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要投入400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农民公园要投入60万元……没有政府主导,棪树村的脱贫致富谈何容易。

  扶贫路上,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攻坚。

  云霄酒类收藏协会是全县14支扶贫志愿队之一,他们与贫困户结对子,办起了爱心扶贫养鸡场,免费建鸡场、送鸡苗,负责防疫、销售。

  致富带头人张学明成立明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创新网上枇杷“认养”和亲子采摘等营销模式,还吸纳9户贫困户为社员,让他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今年65岁的村老人会会长吴承德,自己有100多个蜂箱,年收入五六万元。同时,他也带动了6户贫困户一起养蜂。因腿脚不便致贫的吴林生,在吴承德的带动下养蜂,一年能增收好几千元。

  2017年,棪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的目标。“棪树村脱贫走的是一条政府当主力、民间出大力的联动新路子,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十分不容易!”云霄县和平乡党委书记方艺强发出这样的感慨。

  稳定提质,过上好日子

  ——全村245户,超200户在外购房,95%的家庭购买了汽车

  进入棪树村采访首日,我们在“农民公园”看到,石径两侧的扶桑花、地锦花竞相争艳。在两棵四百多年历史的“连理榕”旁,小桥、流水相映成趣。谁能想到,一个环境如此优美的村庄,过去却被300多间猪圈、100多间旱厕包围着,黑臭污水四处横流。经过一番整治,棪树村建起了9个公厕和5个小广场,村民过上了市民般的生活。

  “你们好!棪树美啊,欢迎经常来玩。”在“农民公园”,我们遇到了正在做保洁的村民吴建民。今年57岁的吴建民精瘦黝黑、开朗乐观,笑着和我们打招呼时,几颗金牙分外光亮。

  他告诉记者,自己种有300株枇杷,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去年,夫妻俩承包了村里的部分保洁工作,两个人月工资3100元。“枇杷园里套种的高山蔬菜也经常被顾客抢购,这样子算下来,一年有十来万元的收入。”吴建民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现在,他不仅在村里盖了新房,还在云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村支书吴高武介绍说,像吴建民这样的收入,在村子里算中等水平,有不少村民种植枇杷七八百株,收入更可观。现在,棪树村全村245户,有超过200户在外购房,全村95%的家庭购买了汽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要带着乡亲把枇杷产品卖得更多、卖得更远。”1983年出生的村妇联主席吴素华,说话像“开机关枪”,一把马尾辫子随着说话的节奏欢快舞动。2013年,她参加第二期云霄县跨境电商培训后,开始网上销售枇杷制品。高峰期,她利用网络平台做促销,一天能卖一千多瓶枇杷膏,纯利润超过5000元。

  “我现在报名网络大专学习,两周前还参加了社工证考试。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机遇。”吴素华的话语里透出满满的自信。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村民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棪树村全力打造枇杷生态观光园,迄今已连续举办五次枇杷采摘季活动。活动带来了巨大人流,也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去年,棪树村一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

  在拥有32个监控视频的棪树村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记者发现,一辆车子穿过村庄,至少会在监控中出现五六次。怪不得这里的村民,可以做到夜不闭户。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乘着云霄县实施“脱贫攻坚战稳定提质三年行动”的东风,棪树村一定可以在乌山东麓这片红土地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本报记者刘长乐陈益雄通讯员王一雄文/图

  责任编辑:刘长乐 饶超毅 陈慧慧

编辑:日尧 本文网址分享:http://www.zawww.cn/travel/2019/0722/1470.html

Tags:

标签云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199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