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旅游 >

漳州市第一次开展“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 首站龙岩长汀

2019-10-23 15:03旅游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简介这是一次溯源之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漳州市第一次开展重走红军进漳路大型采风活动,且看首站在龙岩长汀遇见东征漳州 青年记者意气风发 游斐渊 摄 少年儿童签名见证 游斐渊 摄 市领导与采风团第一批成员在红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前合影游斐渊摄 在红军攻打漳...

  这是一次溯源之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漳州市第一次开展“重走红军进漳路”大型采风活动,且看首站——在龙岩长汀遇见“东征漳州”

  青年记者意气风发 游斐渊 摄

  少年儿童签名见证 游斐渊 摄

  市领导与采风团第一批成员在红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前合影游斐渊摄

  在红军攻打漳州联席会议旧址聆听讲解张旭/摄

  芝山脚下,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如笔挺的红缨枪刺破天际,亦如高扬的风帆正待启航。

  漳州革命历史悠久,曾多次发生过对中国革命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件。1932年4月,这里就奏响了一曲振奋人心的“东征凯歌”: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一切,要从当时中央苏区的腹地——长汀开始溯源。10月22日,“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团从漳州芝山红楼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抵达龙岩长汀。从1932年的那个春天出发,穿越80余载岁月,大家共同追寻革命先辈在闽西南大地留下的足迹。

  序幕:在长汀作出“东征漳州”的决策

  卧龙山下,济川门前,采风团沿着长汀的母亲河——汀江前行,阳光温暖柔和,江水静静流淌,仿佛在向大家讲述那段红色历史。

  穿梭在人民巷,采风团来到“中华基督教会”,只见正门上方挂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横幅,十分喜庆。

  “这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驻地,1932年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在这里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攻打漳州。”长汀县博物馆讲解员刘建明介绍。

  “啊!东征漳州,东征漳州!”闽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们惊呼。走进教堂二楼大厅,迎面看到墙上的两个历史资料展板,都赫然写着“东征漳州”四个大字。瞬间,采访团成员为之一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闽南漳州芝山红楼与发生在闽西大地的革命故事的联接点。展板上有两幅紧挨着的照片,下方标注“红军出发攻打漳州时在长汀、南靖写下的标语”,其中一幅内容是长汀民宅上的标语,写着“打到漳州去,巩固闽西苏区”,另一幅内容是南靖民宅上的标语,写着“夺取漳州,创建闽南苏维埃”。

  环顾四周,正面的墙上挂有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左面的历史资料展板,则是介绍1932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和发展的过程。厅中摆着两张方桌,望着桌上的煤油灯,似乎看到了1932年春天那充满希望的火苗照亮会场。

  “当时,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率领东路军东征攻打漳州,周恩来留在长汀,负责开展攻打漳州的支前工作。”刘建明说。

  “东征凯歌”的序幕就此拉开。时间回溯到1932年1月,临时中央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政策,指示中央红军“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2月4日,各攻城部队到达赣州城外,迅速集结,将赣州城团团围住。3月7日,历时33天、得不偿失的赣州战役以红军失利宣告结束。苏区中央局江口会议做出决定,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中路军,担负赤化赣江以东地区的任务。正在这时,红军总政治部得到情报,粤军企图进攻苏区。巩固闽西苏区当即成为苏区中央局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苏区中央局审时度势,同意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的建议,决定把中路军改称东路军,挥师闽西,以巩固和扩大闽西苏维埃区域。周恩来还授命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身份,随军东征福建。

  1932年3月下旬,东路军红一军团翻越巍巍的武夷山,渡过滔滔的汀江水,挺进长汀。进入长汀后,毛泽东综合分析时局,深感东路军要执行入闽作战,巩固闽西苏区,打击入侵粤敌的任务,必须“打出外线”,方能展开时局,同时推动方兴未艾的抗日反蒋运动。而闽南漳州、泉州一带背靠闽西苏区,面向厦门海口,有着一片广阔的活动余地,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1932年3月30日,毛泽东致电在瑞金的周恩来时提出,东路军“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周恩来觉得毛泽东的建议很好,立刻启程前往长汀了解情况,批准东路军直下漳州的计划。

  因此,才有了后来教堂里那一幕——召开重要会议作出“东征漳州”的重要决策。

  支前:闽西人民“支援红军打漳州”

  走出中华基督教堂(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红军攻打漳州联席会议旧址),采风团一行踏上泰安桥。只见桥上插着多面五星红旗,旗帜迎风招展,欢欣鼓舞。过了桥,漫步乌石巷,参观云骧阁革命旧址。紧接着,大家踏上兆征路,前往长汀县博物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参观。

  在长汀县博物馆各大展厅,采风团成员看到了不少“漳州元素”和与“东征凯歌”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

  在“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陈列展厅”,一张照片记录了《为打破广东军阀和消灭张贞宣言》全文。那是1932年4月5日,为配合支持红军攻打漳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发出的宣言,号召闽西劳苦大众,积极支前,巩固苏区,发展革命战争。宣言中所指的“张贞”,就是当时漳州的国民党守军陆军第49师师长。

  除了照片,展厅中还有一幅“周恩来与支前群众在一起”的图画引起了采风团成员的关注。画面体现的是周恩来正与群众亲切交谈的场景,画的背景是一些民居建筑,墙上标语“支援红军打漳州”的字眼看着十分亲切。“当时,周恩来深入长汀城乡,动员征收粮食、组织运输队伍,保证了漳州战役的后勤供应。”长汀博物馆馆长范春森介绍,“为动员长汀群众踊跃支前,周恩来等人还倡导组织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篝火动员会。”

  听着介绍,采风团成员的思绪似乎穿越到1932年4月6日篝火动员会的那个晚上。当时,长汀南寨广场上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天空。长汀群众从未见过篝火晚会,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南寨广场见识一下这个新鲜事。篝火晚会上,周恩来和长汀县委女书记李坚贞号召长汀群众立即动员起来,投入到攻打漳州的支前工作中来。李坚贞还在晚会上唱起了支持红军东征打漳州的山歌。

  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长汀成了红军攻打漳州的坚强后盾。当时,长汀群众响应号召,每人节省3升米,低价卖给红军设立的粮站,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运输队,帮助红军战前运输。仅3天时间,长汀苏维埃政府就组织了2000余人的运输队、担架队,随军出发到前线配合作战,并在通往漳州的交通要道新桥、河田、涂坊、三洲、畲心等地设立粮站,保障东征红军的粮食供给。

  胜利:漳州为苏区贡献“金山银山”

  “快看!漳州战役胜利后,苏区的少年先锋队员曾在长汀列宁公园集合,出发前往漳州参观……”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采风团成员发现了不少长汀与漳州之间的故事。

  此时,采风团成员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捷报传到长汀的声音。1932年4月19日,红军攻克漳州,苏区人民奔走相告。连续一个月,红军源源不断把在漳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军用物资和筹措的大量金银,车运肩挑,运回苏区的长汀和瑞金。

  “为欢庆胜利,扩大苏区银行在群众中的影响,红军还在长汀南寨广场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展出了堆积如山的金砖、金条、金链、银锭、银圆等,并把在漳州筹到的银圆重新熔化制成苏区货币,不仅鼓舞了群众,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苏区金融秩序,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长汀县委原党史研究室主任黄启元介绍。

  当时,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还组织大批干部和赤卫队、少先队员前往漳州参观学习。漳州也组织工人参观团到汀州苏区参观,受到周恩来等人的热烈欢迎。“苏区政权一枝花,花根扎在穷人家。贫苦农民有了党,红色政权遍天下”,许多漳州工人来到这里,听到了苏区民歌,目睹苏区工农当家做主的情形后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红军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此次溯源之旅非常有意义。我们从中了解到不少漳州与长汀之间的革命历史渊源。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红军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传承弘扬。”采风团成员、漳州电视台记者王东乞表示。⊙本报记者陈惠贞刘长乐邱丹燕闫锴

  相关链接>>>

  长汀古称“汀州”,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之一,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称,被誉为“红军故乡、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和红军重要的兵源地、给养地之一,同时也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是福建省革命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1932年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在这里召开了部署攻打漳州的军事会议,拉开了“东征凯歌”的序幕。

  采风特写

  毛主席最牵挂的一口井

  “这口井为何如此出名?”在长汀博物馆,一张“毛主席最牵挂的一口井”的珍贵照片吸引采访团成员的目光。

  “1932年深秋,东路军攻打漳州战役胜利后,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来到长汀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两个多月。期间,经常与前来古井挑水洗衣的群众亲切交谈,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倾听群众对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意见,为起草撰写《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这篇光辉著作,增添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长汀县博物馆馆长范春森介绍道。

  “听了不少毛主席深入基层做调研的故事,让我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采风团成员、漳州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调研员曹达湘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理念值得我们机关干部学习践行。”

  红军首次有了统一军装

  红军军装内涵丰富 张旭 摄

  长汀县博物馆内,一件件充满革命历史感的实物让采风团成员增长了不少见识。

  “红军曾在长汀赶制了四千套灰色军装。这是红军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军装。”长汀县博物馆讲解员刘建明一边解说一边问采风团成员,“大家仔细看,军装领口的红领章还加了黑边,这是红军唯一一次在军装做了这样的设计,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采风团成员摇摇头,没人知道其中奥秘。

  “当时正是列宁同志逝世五周年,这是为了纪念列宁同志而设计的。”刘建明说。

  “原来是这样!”采风团成员看得仔细、听得入迷。

  “此次长汀之行,不仅加深了对‘东征凯歌’这段红色历史的了解,还听了不少与红军有关的小故事,受益匪浅。”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工作人员杨容珠说。

  “上了一堂生动党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观完中华基督教会(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红军攻打漳州联席会议旧址),一群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有感而发,站在教堂门前朗诵起了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学生们用那饱含情感的语调、深情并茂的演绎,将采风团成员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参加‘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我们进一步感受了红军革命精神。”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洪涵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后,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肩负起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本组稿件由 邱丹燕 闫锴 采写

  闽南师范大学学生深情朗诵《长征组歌》张旭摄

编辑:日尧 本文网址分享:http://www.zawww.cn/travel/2019/1023/4466.html

Tags:

标签云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6199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